摘要:USP4法——流通池法是有区别于传统溶出度测定的一种新的溶出测定方法,不仅在传统剂型,如片剂,胶囊制剂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而且在贴剂、药物释放支架、混悬剂、植入剂及微球、脂质体等新剂型具有更大的应用价值。流通池法可解决传统溶出在制剂质量控制时遇到的许多问题,如微量药物制剂的测定,贴剂、微球等新剂型的测定及模拟胃肠道pH变化,提高制剂释放的体内外相关性。
一、流通池的历史
流通池法前身最早可以追溯到1957年,FDA专家针对一种应用于延时释放制剂的溶出设备进行讨论,此设备由储液罐、泵和样品池组成。上世纪70年代,欧洲公司推出了第一台商用流通池法仪器。1981年国际药学联合会(FIP)提议把“Flow Through cell"法代替美国药典第一法和第二法,用于难溶和缓释制剂的溶出度测定。九十年代早期美国药典正式接受流通池法。2000年以后,在国外流通池法才逐渐被人们认知并扩展它的应用
最近已经开发了几种产品专用的USP4法的测定方法,用于混悬液、聚合物微球和脂质体。与传统的“透析囊”和“样品分离”方法相比,流通池法有一些突出的优点,易于调节不同释放方法的参数及无外部干扰的闭环系统等。目前,在很多国际医药企业药品研发机构的质控实验室中已经开始大量应用流通池法进行制剂的质量研发,2020年《中国药典》已将流通池法作为第六法收录。
二、流通池介绍
LOGAN SYSTEM 4000
流通池法装置由溶出介质的贮液池、用于输送溶出介质的泵、流通池和保持溶出介质温度的恒温水浴组成。如下图所示为两种不同大小的流通池及载药架示意图。使用时将药物置于流通池中,通过泵输送将贮液池中的溶出介质经由流通池底部向上端连续流动,药物在流通池中释放后并由上端滤过后流出,在系统设定的时间节点收集样品。
三、脂质体制剂的体外释放
使用流通池法进行脂质体的释放测试,可将脂质体放入在透析袋中,再将透析袋放入到流通池中进行试验,同时收集样品进行检测。流通池法可以保持不溶微粒在流通池内, 不需要附加额外的过滤或离心步骤,更加节省时间。该方法适用溶出介质极少或者大量的溶出实验(特别适用低剂量和高剂量的制剂及难溶性药物),可满足各种类型药物的漏槽条件,也可建立良好的体内外相关性。
下图为使用流通池法进行脂质体的体外释放曲线。
四、结语
在使用流通池法评估脂质体制剂的体外溶出测试时,其优势主要如下:克服因缺乏漏槽条件而导致过饱进而析出问题。在测中改变pH条件, 试验条件更加接近生理条件。给样品定位在小尺寸的溶出室中, 保证样品的分散。可灵活更改溶媒介质体积,便于方法开发。流通池法作为一种新型的溶出度检测方法,不仅广泛应用于传统制剂,而且在贴剂、药物释放支架、混悬剂、植入剂、微球及脂质体等剂型中更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Development of a flow-through USP 4 apparatus drug release assay for the evaluation of amphotericin B liposome. European Journal of Pharmaceutics and Biopharmaceutics 134 (2019) 107–116.